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排行 游戏排行

我的世界怎样制作纳粹旗帜-我的世界做各种旗帜的方法

tamoadmin 2024-08-19 人已围观

简介1.谁能告诉我**(我说的是大海里的)下载地址2.我玩坦克世界东南亚的服务器,玩家开局经常会说“o7”,应该像祝好运之类的意思,谁知具体意思及出处?3.二战是中国与纳粹德国是怎样的关系?现在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如何?4.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不大是脑筋急转弯)。5.1983年乔冠华去世,临终前希望与妻子死后合葬,章含之为何拒绝?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谁能告诉我**<海底世界之类的科幻片>

1.谁能告诉我**<海底世界之类的科幻片>(我说的是大海里的)下载地址

2.我玩坦克世界东南亚的服务器,玩家开局经常会说“o7”,应该像祝好运之类的意思,谁知具体意思及出处?

3.二战是中国与纳粹德国是怎样的关系?现在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如何?

4.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不大是脑筋急转弯)。

5.1983年乔冠华去世,临终前希望与妻子死后合葬,章含之为何拒绝?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

谁能告诉我**<海底世界之类的科幻片>(我说的是大海里的)下载地址

我的世界怎样制作纳粹旗帜-我的世界做各种旗帜的方法

找到了 用电骡下

《深渊》(The Abyss)特别版[DVDRip] 科幻

导 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 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埃德·哈里斯 Ed Harris 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 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 迈克尔·比奇 Michael Beach 迪克·沃尔克 Dick Warlock Chris Anastasio 约翰·贝德福德·劳埃德 John Bedford Lloyd Captain Kidd Brewer Jr.

上 映: 1989年08月09日 ( 美国 )

地 区: 美国 ( 拍摄地 )

剧情简介:

美国核潜艇蒙大拿号航行在加勒比海深水下面时,突然闯进一片不明原因的探测信号盲区。潜艇穿过盲区后,由于躲避不及,一头撞在海底岩壁上,沉没在一条深不可测的海下深渊旁。海军军方接到呼救信号,立即派直升飞机来到出事海域附近的石油勘探船探险者号上。在探险者号定位飘浮的海下,高压潜水钻台深海之心号上的工长巴德接到电话,海面上的军方负责人和石油公司负责人命令钻台上的所有人员立即配合军方营救核潜艇。接着,军方派出由科菲中尉率领的抢救组和巴德的妻子、石油公司女工程师琳赛一起来到水下钻台。

巴德近来一直与琳赛不和,两人一见面就不断发生争吵,巴德十分不快。琳赛与巴德等人分别驾驶几艘工程潜艇找到失事核潜艇,科菲和巴德带领各自人员进入失事潜艇,发现里面已经灌满海水,舱内到处飘着艇内官兵尸体。这情景让巴德带来的潜水员贾默惊慌不安。为了让贾默镇定下来,巴德让贾默在原地等待,自己继续向前搜索。不料,巴德游走片刻,水下出现贾默从未见过的奇特物体,贾默被吓得掉头撞在舱门上,背上的供氧器被撞坏。巴德和科菲及时赶到,救出呛昏过去的贾默。

几乎与此同时,在核潜艇外驾驶工程艇的琳赛也与那个奇特物体遭遇,物体游走后,艇内的动力才重新恢复。抢险队回到深海之心钻台,琳赛因为奇特物体的来历与巴德争执不下,科菲中尉则认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琳赛对科菲的看法不以为然,把情况汇报给海面上的军官。军官也认为这不像是苏联人所为。这时,科菲带人擅自前往失事核潜艇,拆下一枚核导弹秘密运回深海之心。海面上气候越来越恶劣,狂风巨浪把探索者号双体船上的起重机刮得倒塌下来,起重机铁臂坠落入海,笔直向深海之心号砸来。钻台里的人们眼睁睁看着有管道与钻台相连的铁臂向自己头顶飞速坠落,最后幸而落在钻台旁边,却又差一点把钻台拖下深渊。

一场大难过去,钻台被碰撞得四处进水,转眼间钻台上已经死伤数人。海面上的探索者号因为风浪太大已经开走,钻台上的人们只有自己修复钻台。琳赛独自潜水到钻台外补修钻台,随身的电力又一次无故中断。她发觉,那个蓝色的神秘怪物又一次出现在面前,怪物游走后又一个明亮物体游来,还伸出触手与她的手互相抚摸。琳赛欣喜地回到钻台舱内,把自己刚拍下的照片冲洗出来给大家看,并认为这是某种并非人类的智能生物。琳赛看到的情形使科菲中尉万分惊恐,他和手下人暗暗把核弹头拆开,准备用这枚核弹头和他认定的苏联特工部队决一死战。琳赛得知情况去劝阻科菲,但此时的科菲却似乎已经精神状态不太正常。这天夜晚,科菲突然把巴德、琳赛等人扣押起来,独自驾驶装载了核弹头的工程艇潜出钻台。巴德等人冲出房间后追上科菲,同琳赛驾驶另一艘工程艇拦截科菲。双方在海下展开一场生死搏杀,科菲的潜艇终被撞破,连同核弹头一起葬身在无底深渊里。琳赛的潜艇也被撞破,幸而巴德身穿潜水服把琳赛救回钻台。

巴德不顾生命危险,换上深水抗压潜水服下潜到深渊底下,冒死找到科菲带下深渊的核弹头,并拆下了弹头上的引信。就在巴德随身携带的氧气耗尽,生命垂危的时候,奇特物体再次出现,拉着巴德来到辉煌的外星人基地,挽救了巴德的性命。海面上风平浪静,探索者号开回来寻找深海之心。海底浮上一个巨大物体,外星人基地带着绝处逢生的巴德把深海之心和探索者号一齐托出海面!

地址:://lib.verycd/2005/09/12/0000064700.html

《深海狂鲨》(Deep Blue Sea)[DVDRip]

原 片 名Deep Blue Sea

中 文 名深海狂鲨

出品年代1999

国 家美国

科幻

一群菁英科学家在设备精良的海底研究中心,进行创世纪的医学研究,没想到他们却改变了自然生态,让一群恶鲨的聪明敏捷。这些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杀手,正蓄势待发,以报复人类为乐趣…。

生化制药厂的老板法兰克林(山缪杰克森 饰),是海底研究中心的赞助金主。他提供庞大资金让苏珊麦博士(莎佛朗布洛丝 饰)研究抗老年疑呆症的神奇药丸。麦博士与他的研究小组在孤立海中的海底研究中心,以最古老的生物-鲨 鱼 为实验对象,取其脑中蛋白质,注入人类坏死脑神经细胞,以完成伟大的医学成就。但法兰克林因为投资失利,预备终结研究中心的经费赞助,这对于成功在望的麦博士而言不啻是一个重大打击。在努力说服之下,法兰克林只好要求尽速看到成果,并且前来研究室目睹他们的成就。这时候暴风雨也正在缓缓的向海底研究中心逼近……

为达目的,麦博士早已加大鲨 鱼 的脑容量,以萃取更多脑蛋白,但同时鲨鱼也逐渐变的聪明,并且越来越强壮。但这不为人知的改变只有麦博士和鲨鱼朝夕相处的潜水夫卡特(汤玛斯杰恩 饰)察觉。

虽然卡特曾向苏珊麦提出警语,但苏珊麦为使得实验正常进行,置之不理。终于,在最后一次的成功实验中,向人类展开致命的报复,救援的直升机在风雨中赶到,却也不幸被聪明的巨鲨袭击,一场不可避免的大灾难于是展开……

地址:://lib.verycd/2004/08/01/00000144.html

《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科幻[DVDRip]

中文名称:海底两万里

英文名称: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54年

**导演:理查德·弗莱舍 Richard Fleischer

**演员: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 .... 尼莫船长 Capt. Nemo

保罗·卢卡斯 Paul Lukas .... 阿龙纳斯教授 Prof. Pierre Arronax

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 尼德·兰 Ned Land

彼得·洛 Peter Lorre .... 康塞尔 Conseil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本片根据法国著名科幻家凡尔纳(Jules Verne)同名名著《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改编。

地址:://lib.verycd/2005/02/07/0000038370.html

战争 《从海底出击》(Das Boot)[DVDRip]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地址:://lib.verycd/2004/11/23/0000027437.html

《猎杀红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DVDRip]

年11月,苏联正处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的冷战高潮时期。

苏联研制了一艘新型核潜艇“红十月号”,并派老练的雷米斯负责该艇的首次试航演习。此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获取了有关“红十月”号的情报。

途中,艇长雷米斯杀死了发现他隐私的专横政委并命令潜艇改变航向。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无声推进系统去通过美国海军的监视网并纵情游览美国的海岸线。美军潜艇“达拉斯号”无法追踪“红十月”,这使美国十分惊恐,以为这是一场偷袭。在秘密会议上,中情局情报员黎博士大胆地认为雷米斯率舰改变航向是有意变节而投奔美国。于是,中情局给黎三天时间,要他在此间争取与雷米斯联系上,否则就将歼灭“红十月”号。

“红十月”核潜艇上,雷米斯召开军佐会议,表明打算变节。这时,苏方也认为“红十月”已投降美国而派出了大批舰艇开始搜寻着“红十月”,而美军的舰艇也时时探测发现了该艇。宁为玉碎的苏方向“红十月”发射了鱼雷弹,而此刻,“红十月”内又出现了潜伏奸细的破坏。

黎冒着危险来到美方潜艇“达拉斯”号里,在获知雷米斯此行的目的是向美国发射飞弹的所谓情报后,坚持认为这是苏方想借用美军之手来消灭“红十月”的阴谋。在用信号灯进行了短暂的联系后,“红十月”号突然南逃。不久,因换气系统出了故障而浮出水面的“红十月”被美军驱逐舰追上。美军发射并自我引爆了鱼雷并称击沉了“红十月”试图来欺骗苏方。其后,美方潜艇派小艇载着黎等人进入“红十月”号与雷米斯谈判,雷米斯要求美国的庇护。

苏方再次向“红十月”发射鱼雷,雷米斯命令潜艇迎着鱼雷驶去而使鱼雷因距离过近而难以引爆。这时,奸细又在进行破坏,在又一枚鱼雷来临之前,黎终于发现并击毙了潜伏的奸细。老道的雷米斯引诱苏方鱼雷绕道击沉了自己的潜艇。最终,“红色十月”号驶入了美国的港湾……

地址:://lib.verycd/2004/05/11/0000011762.html

《猎杀U-571》(U-571)[HDTVRip]

1942年,纳粹德国用“狼群”战术,出动大批U型潜艇在北大西洋海域内猖獗活动,许多运送战略物资的同盟国船只都被德国潜艇击沉在美国东海岸,美国海军却因无法破译其无线电通信密码而无法对德国潜艇造成多少威胁。

9人小分队冒死强行登上德U571潜艇夺取密码发报机,却被德军援兵赶到,炸毁了接应的美国潜艇。这一仗,不得不在海底开展连环猎杀……

地://lib.verycd/2005/11/08/0000073704.html址:

我玩坦克世界东南亚的服务器,玩家开局经常会说“o7”,应该像祝好运之类的意思,谁知具体意思及出处?

o7:敬礼的意思

gl: 好运

stock:白板

o7出处:就是一个小人儿在敬礼,老外通常用于致敬,比如游戏里下级见到上级和重要人物都会打出o7敬礼,一场重要战役胜利后会刷满屏的o7

还有o/,纳粹式的狂热庆祝

如满意请纳

二战是中国与纳粹德国是怎样的关系?现在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如何?

中国国民党在二战初期和德国关系很好,军队纳啦大量的德国军事物资,好多部队都是全德式装备,就连顶顶大名的74师好象就是全德式装备,连蒋介石的儿子都到德国的军队当过军官(政治需要),到了中后期,由于世界上的大势所趋,关系才慢慢淡化了,直到后来的美国对德宣战,当时的国民党才正式和德国断交。

在二战的时候有大约50000的犹太人到上海避难,那时上海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来,这些犹太人后来成为了现在以色列的建国者,所以现在的以色列对中国人还是有好感的,比如76年唐山大地震,他们就是第一个要捐款的国家,还有就是以色列在军事上对我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如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出现在用的那种轻型防弹衣,没多久我国就“自行研制成功了”,还有我国的歼10听说也是以色列的技术,还有就是空中预警飞机,我国从以色列定了几架,但是由于美国的原因没有买给我国,为此以色列额外赔偿了我国3亿圆,你说以色列和我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不大是脑筋急转弯)。

呵呵,可以借用罗素的理发师悖论(有一个理发师宣称:我只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请问理发师的头发谁理?),随便举个例子,就可以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罗素这个悖论在上个世纪给数学界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因为当时的数学家认为数学的一切都可以用集合的观点去解决,但对罗素提出的这个悖论却无法解决.

证明:用反证法,借用二楼的"自杀"例子.设上帝是万能的,则他可以先杀死自己再让自己复活,然而既然自己复活了则说明他不能杀死自己.由此得知上帝不是万能的.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生平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年——10年),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两次出任首相,是争取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的***。罗素两岁时他的母亲死去,大约一年后他的父亲也谢世了。祖父祖母自愿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罗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点,常教导罗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罗素性格内向,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无疑受其祖母的影响。

罗素11岁时,跟着他的哥哥学习欧氏几何学,当时他只能接受定义,却怀疑公理的可靠性。这种怀疑决定了罗素哲学生涯的风格和目标,即以怀疑主义和谨慎的风格,探求“我们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而进入空气清新、思想活跃的教育园地。然而老师对他影响不大,倒是与同学的交往使他受益颇深。不久,他同学校的著名人物怀特海、莫尔、麦克塔格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结识,很快他便成为他们中间最受欢迎的一员。在第三学年时,罗素虽以优异成绩通过学位考试,却发誓再也不念这种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视基础理论证明的数学了,改学哲学。他立志要像黑格尔那样,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献身于哲学事业。

罗素大学刚毕业时,深信黑格尔、康德的哲学。1893年他写了数学哲学论文《论几何学基础》,试图修补康德所谓的时空形式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这使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研究员的资格。

当时德国的数学理论非常先进,正酝酿着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当罗素深入掌握了这些理论之后,他断然放弃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义观点,转向实在论,决心寻求一种正确的数学理论。

1900年7月,遇到象征逻辑创始人皮诺。罗素读了皮诺的著作,他感到许多问题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怀特海合写《数学原理》,并于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这部书在逻辑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从此,逻辑脱离哲学而独立,后来德国的大学就把数理逻辑归入数学系。凡此都证明了罗素的特殊地位。

罗素发现人们力图用逻辑学为数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有一个常常用来说明其他概念的基础概念“总类”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论”学说,又称“罗素悖论”。为了证实“罗素悖论”,许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各种理论方案,都解释不通。罗素本人也中断《数学原理》的写作,对此作进一步研究。后来他提出“类型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类型论”的影响也很大,它促使数学家认识某些词语和语义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着罗素本人的另一种哲学思想,即逻辑原子主义的原理。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论点是,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特殊事实构成的,它们只有简单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直到无可再分析的“逻辑原子”为止。逻辑原子并不是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罗素的这一套理论,对20年代中叶出现的维也纳学派以及30年代出现的逻辑语义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罗素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论”。大意是构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纯粹的心,又不是纯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非心非物、对于心物都取中立态度的东西。这种中立的事物有时指,有时又指感官和材料,这种“世界材料”是构成心物最原始的东西。这些观点都体现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两部著作中。

罗素一向热衷于政治理论的探讨,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结婚之后,同妻子一起旅游了欧洲大陆,他研究了经济和德国社会的民主,并盛赞《***宣言》和三大卷《资本论》都是极富文的伟大名著。当时他与社会民主党领袖、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李卜克内西都有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从事反战活动。他参加了禁止征兵协会,发表了一系列呼吁和平的演讲,对拒绝参加罪恶战争的人给予真诚帮助。1916年因为撰写反战传单被罚款100英镑,由于其拒付,法庭就拍卖了他在剑桥大学的图书作抵押。随后三一学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职。1918年,他又给反战报纸写社论,因“侮辱同盟国”而被监禁6个月。鉴于其名声,他被判决在布里克斯顿监狱中的一个小屋中写作和研究。战争结束后,罗素访问了苏联,会见了列宁、托洛茨基和高尔基,他对共产主义者信仰的目标表示同情,但也对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方式表示忧虑。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在英布战争中,他站在布尔人一边,为此他在英国贵族中极为孤立。

1934年,他的《自由与胆识:1814~1914》问世,在书中他具体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是社会政治史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观点。1938年,他又撰写《权力》一书,主张实现“驯服权力法”,以限制某些政客的权力欲望。

随着的上升,罗素反对纳粹方式,但他也同时反对导致战争的任何步骤。他的态度于1939年有所改变,认为“反对纳粹的战争是必要的”。1949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50年代以后,罗素成为保卫和平的英雄战士。1953年,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这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他主张与其打一场战争,毋宁在独裁下生活,表现了他对未来战争的担忧。1954年12月,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广播讲话,严厉谴责比基尼氢弹试验。1955年初,又起草并发表有各国科学家签名的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禁核声明。1961年为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参与了伦敦。后来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极力呼吁美苏首脑举行高级会谈,避免战争。

罗素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他一直没有放松对苏联的批评。后来态度有所缓和。但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提供资金,组织了对美国***战争罪行的模拟裁判。由萨特和艾特克·多伊彻主持的战争法庭于1967年5月在斯德哥尔摩开庭,并对美国军队的活动提出详细公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为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的一面旗帜。

罗素的婚姻生活充满色彩。

罗素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同漂亮的美国姑娘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这次婚姻从1894年持续到有过几次爱情经历,包括与艳丽的奥托莱恩·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1921年他同威尼弗雷德·布莱克结婚,1936年又同海伦·斯彭斯结婚。16年以后,他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伊迪丝·芬奇。

罗素年轻时枯瘦,一头黑发。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作为一个朋友、伙伴和健谈者,都令人感到愉快。

罗素很幽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竟开始写起来。第一部1951年匿名发表,并悬赏猜测作者何人,结果无一人猜中,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年近80岁,负有盛名的哲学家还有写的雅兴。

10年2月2日,罗素伯爵以98岁的高龄死于威尔士的家中。他的一生迭宕曲折,以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他确实是极大影响世纪的人。罗素是这样描述自己漫长、刺激、复杂生活的动力的:“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也说过,只有一种情感即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当他第四次结婚时,他已80岁高龄了。

10年2月2日,罗素在老家威尔士逝世。

二、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的文学历程:

在《往事追忆》(1956年)一书中,罗素指出:“一种文风除非它是作家个性的直接的、几乎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这种个性又是值得表现出来,否则不是好的文风。”经过一些探索之后,他选择了自己的文风,这种文风要求在把结论直接、自然地写下来之前,首先要通过他的思考得出结论。他断言:“在我看来,福楼拜和佩特是最好应被忘记的。”体现于明显值得表达的个性之中的这种写作方式,使罗素的著作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哲学思想的一般表述。虽然他的专业著作对未受专门训练的读者来说不易于接受,但他那相同的犀利的文风明显地贯穿于所有著作。当然,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罗素的著作中唯一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最抽象的著作。尽管桑塔耶纳对罗素著作的文学价值存在异议,但大部分评论家都赞扬罗素的散文简洁、明畅。

在罗素论文的广泛视野中,有许多题目按常规足以使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不仅是数理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学者、经济评论家和现代科学的解说员,他还是个道德哲学家和教师,历史、宗教和语言哲学家,对人类持久的愚蠢行为的讽刺评论家——而且所有这些都足以造就他成熟的文学生涯。

罗素许多对道德论点的阐述——有些最早写于20年代——今天看起来已经过时,然而,很容易理解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激怒了这么多的道德家。他谴责人们存于宗教信仰和性蒙昧状态中残忍的天性,听起来很像鞭挞迷信和愚昧的最新启迪者,但罗素与具有许多相同激进观念的英国文学贵族集团处于同一时代。他对惯常于残忍的基督教讨伐,与文学批评家威廉·艾伯森反对基督上帝的残暴的严词谴责相类似。罗素认为性关系中唯一的先决条件是忠诚和相互吸引,这一主张得到D.H.劳伦斯的赞同。因此,可以把罗素看成反传统的孤独的叛逆者:也许最好被看作到处漂泊的小牧人。现代避孕用具已使性自由成为可能,甚至远远超过了他所说的范围,同时仍存在着权力崇拜和宗教复仇的前哨,当罗素是个年轻人时候,有组织的宗教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有这些都使罗素被视作改变民众思想的道德家之一。

在他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比1925年出版的《我信仰什么》这本小册子在道德问题上引起这么大的冲突,它成了1940年纽约听证会上认为他不适合在市立学院任教的重要依据。该书第一段就宣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单独的实体;接着将人解释为一种副现象,这种副现象的生理可以完全由物理学来阐明,这样,罗素立即就在所有的道德家面前成了众矢之的。在罗素看来,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是“超于知识可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恐怖的宗教裁判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取代基于恐惧无知的神学,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生活是由爱来激励,由知识来指导的。”

罗素倾向于决定论,至少他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动机。他又认为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有自由意志,如除了他们愿意干的事情之外,他们还可能做些别的。但他否认动机对意志的作用无益于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尝试,因而决定论的主张必定是对的。所以按常规看,罗素对自由意志的定义太无力,我们无法给予褒贬。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褒贬可能成为其他行为的原因,但没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罗素对人如何行动这一问题的回答可概括为:经过适当的考虑后,听从良心的指令。一个特定行为可能最终从客观上来说并不正确,这个事实无法避免:道德受明达的良心支配。这两点——关于自由意志和良心——在《学基本原理》(1910年)和《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1954年)中得到了阐述。

罗素对教育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开办学校,而且经常写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著作。他的思想接近于卢梭的学说,反对教会和国家的义务是“浇铸”年轻人的思想。相反,正如他在《教育》(1916年)中所说,对教育最至关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逐步发展中的生活准则,还有这个世界无声无息的竞争状态的具体片断”。学校教育的危险是培养把历史搅混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向年轻人灌输宗教信仰。同样有害的是,在年轻人中反复灌输浅薄的“好的礼貌”观念,这种“好的礼貌”观念对自身的正确性确信无疑,并且认为合适的礼貌比才智或者艺术创造、或者生命力、或者世界其他任何进步的源泉更值得去期望和“追求”。

在《教育的宗旨》(1926年)一书中,罗素阐明了他关于好学校和好教师的看法。他区分了可视作理想品质的四个基本特征: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例如,活力能使人们摆脱逐渐过时的旧思想,扩大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兴趣,由此减少他们对其他人取得成就的不恰当的忌妒。

勇气的最高类型——不是仅仅建立在抑制的基础上——要求有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自尊和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生观。自尊必须避开谦恭的不诚恳的自卑,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目标有个真正了解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勇气必须面对现实世界,因为“勇气完善的典型出现在有诸多兴趣的人的身上,他感到自我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不是通过鄙视自己、而是通过看重许多非他自身的东西而达到的”。

良好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是敏感,尤其是那种罕有的但却是重要的抽象的同情。这种同情有助于减轻那些远方和看不见的痛苦。罗素说,在个人交往中,友善和慷慨的人,有可能是依靠剥削许多穷人的工业来赚钱的人,他从未目睹过这些穷人的苦难。他写道:“那就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工业主义是如此的残酷以及为什么对隶属民族的压迫被容忍的基本原因。”

最后,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必须得到发展。这种智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向孩子们灌输信仰,而是建立在孩子对世界本能的好奇心上。一旦开明、耐性和工业结合,好奇心将造就一个由有教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

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的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1943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乔纳森·斯威夫特如果在世,一定会自豪地宣称这是他的杰作。《智力垃圾素描》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的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三、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1946年,罗素的巨著《西方哲学史》问世时,他本人已经74岁,从他巨著中的各种深沉的功力来看,我们才了解他是经过多么艰难困苦的努力才有了这一成果。如在谈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时,他说:“在研究某个哲学家时,正确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先为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直至了解他的思想,才尽可能地放弃先前的偏见,取正确的批判态度。”

在这部书的另一处,他又写道:“忘记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或在心目中存在着各种先入为主的、固定的哲学答案,都是不好的,教我们如何学会生活在疑问中,但又别让疑问搞得麻木不仁,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那些研究哲学的人的最主要的课题。”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罗素个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为全球瞩目与争论的中心,他自己除了固定的写作与研究以外,也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战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与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但并不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他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哲学路线,对于那些观念论的信条,他从来没有为之动心,而且还是激烈的反对者。对于欧洲大陆的那套哲学思想,他认为应该从英国的立场冷静地去审视和探讨。他就是这样,在严谨的态度中,不忘记发挥自己的敏锐,冷静和机智,使他的著作充满这些特性而成为非凡的作家,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诸如《西方哲学史》(1946年)、《人类的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收于1951年出版的《罗素哲学思想》中),无不如此;当然,他的其它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著作也同样是伟大不朽的作品。

罗素的观点和意见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不能简单加以归纳。他的家族在对待英国政治的立场,一直受到辉格党传统的影响。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发言人。所以,在他年少时便受到自由主义的熏陶,后来又遇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使他成为事事都权衡轻重、擅长独立思考的社会批评家。他自始至终热心地告诫我们,新官僚主义的危害,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集权制度,对工业文明的日益发展而造成的对人类简朴的生活情趣的威胁,深感忧虑。1920年,他访苏归来后,便对共产主义表示失望和厌恶。相反,在中国的旅行中,他却深深地为中国的文化所吸引,对道家那种清静的和儒家那种各任教化的精神,他认为可以作为平衡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略带激进和野蛮的作风之用。

罗素的很多著作都招致了不少攻击,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紧迫的事。当然,他的理性主义不可能解决所有棘手的问题,也不可能当作万灵药使用,即使是哲学家们愿意将“药方”开出来也无济于事。不幸的是,世界上存在着而且永远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使你脱离理性的分析或驾驭。这样,对罗素的著作,那怕从一种纯粹实用的角度看,也没有让他的思想在两次大战期间受到很大重视,看来,主要是被完全抛弃了,但是,对他那种满怀自信、敢于以乐观坚决的态度力排众议、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的思想家,我们是特别敬佩的,每次读他的作品,如同听萧伯纳喜剧中那心直口快的主人公说话时一样舒服,因为那讲话向来是以高昂的语调和伶俐的言辞而令人折服的。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当初设奖的动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人同样相信怀疑论和“乌托邦”的理想,并对于当代世界的格局的悲观看法而共同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理想化。瑞典学院确认为他把诺贝尔先生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所以,在本奖设立50周年之际,决定将该奖颁发给罗素,以奖励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当之无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巨擘。

我的天——就在整整200年前,让一雅克·卢梭由于在回答“艺术和科学能否有助于人类道德”问题时,说了个“不”字,而获得了第戎学院的颁奖,虽然这个否定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什么重大结果,况且第戎学院也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目的,但今天,我们也以同样的敬意,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您,因为您的哲学著作毫无疑问地表现了道德文明,并且是对诺贝尔的精神的极其完美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表彰您这位人道主义和思想解放的翘楚人物,同时,对于您亲临诺贝尔基金会 50周年庆祝大会,使我们深感荣幸。现在,请您上来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四、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被审判的个人观点:

1940年,世界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收到了纽约市立大学邀请他到该校哲学系讲学一年的聘书,但未等他到任,就被剥夺了这一机会。他被指控是“不道德性关系的倡导者”,被迫忍受诽谤性的、侮辱人格的法院审判。

现在看来罗素的罪行实在是荒唐可笑的。1925年——1929年,罗素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写了4本有关家庭婚姻问题的著作,即《我的信仰》、《教育与幸福生活》、《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现代世界》。在书中,罗素措辞巧妙而客观地评论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建议:“试婚”或许会降低时下不断增长的离婚率。

罗素的婚姻家庭观念招致了社会保守势力的一致反对,纽约大主教、布鲁克林天主教会、狂热的宗教组织、许多爱国团体、民主党地方领袖及各大报纸,都成了传统道德的卫道士,罗素成了它们联合攻击的对象。

漫骂、侮辱、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向这位世界知名的学者压来。“道德败坏者”、“异教教授”、“堕落的、十恶不赦的、背信弃义的、性杂交倡导者”、“邪恶的根源”、“性解放的毒瘤”等等,一时成了罗素的诨号。最后,罗素的观点又毫不例外地被说成是“亲***”的。

布鲁克林的一个妇女,因害怕她未成年的女儿成为罗素的学生,指控他不仅道德败坏,而且信奉异教,要求取消他到纽约市立大学任教的资格。这位夫人的律师用恶毒的言词诽谤罗素,并向法庭提出起诉。由于起诉性质不明确,罗素才摆脱一次侮辱性的法庭诉讼。但受理此案的法官公然违背公正原则,决定进行重审。由于受律师的唆使,法官明显地偏袒原告和社会舆论。法院的行为表明,美国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的操纵。(由于该法官的行为过分露骨,法律界曾对其进行了批评。11年发表的“伯特兰·罗素一案始末”一文,详细分析了这一。)

重新举行的审理纯属摆摆形式,法官不许罗素为自己辩护,出示无人证实的事实,拒绝讨论罗素书中的“”描写,攻击被告人的人格,并且把道德准则作为审判的依据。这位法官根据一条适用于中小学的准则,宣布取消罗素到纽约大学任教的资格,并且阻止罗素的律师举行听证会和提出上诉,蛮横地宣布罗素没有资格享受这种权利。

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诽谤,终未能击垮罗素。纽约市立大学虽未去成,但哈佛大学给他发了聘书。1950年,瑞士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与罗素。

五、评论界对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1950年11月10日,当罗素得悉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时,他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准备作题为“心和物”的演讲,在座的听众中有许多知名学者,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演讲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时罗素评论说:“我很高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已经获得两次最高荣誉之一,另一次是大不列颠帝国荣誉勋章。”

在某种意义上,罗素不得不和威廉·福克纳分享人们的注意。由于1949年授奖延期,福克纳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通知和罗素同时发出。而且195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五十周年纪念年,瑞典文学院选择了一个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的作家,通过把诺贝尔的信念等同于罗素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表示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纪念。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却是作为一个数学家而闻名于世的,尽管这有点明显的奇特,但瑞典文学院对罗素和福克纳的选择却获得了好评。《纽约时报》(1950年11月11日)的社论称福克纳和罗素是奇特的“诺贝尔伙伴”,但罗素是一个理应获奖的“思想真正开明的人”,他的《西方哲学史》是“极富魅力的”著作。《时代》杂志的评论认为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并指出:“他有时敏锐地但又很多地论述了道德、政治、中国、婚姻、原子、布尔什维主义和世界政治。”

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是轻而易举的,这不仅是由于他的自由主义,还由于他作为文体家的特殊声望,他把他的非专门化的著作表述成适合于一般有思想、理解力强的读者,而不是为脱离实际的教士们写的。奥尔德斯·赫克斯利赞扬罗素避免了“风格上的抑制作用”——不是以无法理解的僧侣式的文体来表达他晦涩的思想。

罗素获奖的消息给他带来很高的声望,使他能在1950年11月继续他的巡回演讲。继普林斯顿之后,他又去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吸引了大批听众。朱丽叶·迈德洛克这位精通文学的经纪人被选为向导,带着罗素环绕纽约城旅行。报道说,“一路上人们里三层外四层地站在街道两旁,希望奇迹发生,使自己能挤进去,或者至少能听到他口叼烟斗说话的声音,或者一睹罗素爵士的风”。

1983年乔冠华去世,临终前希望与妻子死后合葬,章含之为何拒绝?

11年11月15日上午10点,在联合国礼宾司司长科尔莱的引导下,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昂首挺胸地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径直走向写有“CHINA”字样的标牌后面。

原来在一个月前,由阿尔巴尼亚、跳起舞的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等23个国家,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提案。 提案通过之后新中国得以回到了联合国。

可是在1983年乔冠华身患重病,临终之际乔冠华叫来了妻子章含之,忧心忡忡地询问道: “含之,你愿意跟我合葬在一起吗?” 还未等妻子说话,乔冠华便陷入了沉睡。

最后章含之为了丈夫守了25年的寡,但却未能完成丈夫遗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913年3月28日,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县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家庭,虽说父亲是地主,但很是开明,经常会拿出一些钱财接济佃户。

1919年父亲请求他的弟弟乔守清教导孩子,乔守清很快就发现了乔冠华过目不忘的本领,对他很是重视。

虽然乔冠华读书很好,但却是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头”。乔冠华的三姐夫经常鱼肉百姓,对他的姐姐也很是不好,他便想要找个机会,整蛊一下自己的姐夫。

有一天早上,乔冠华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腐烂的死蛇,眼见四处无人的乔冠华便将死蛇藏在身后,还跑到姐夫面前意讨好,正当姐夫哈哈大笑之际,乔冠华直接将蛇捅向姐夫的脸上,姐夫被吓得跳出了椅子,直接摔到地上瑟瑟发抖。

1929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哲学系,成为了同届学生中最年幼的学子,那一年他只有16岁。毕业之后,他只身一人跑到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运动。

可当时的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乔冠华因为与日本的一个政党联系密切,引起了日本的察觉,最后将其驱逐出境,遣返回国。

1935年乔冠华因为获得资助,取得了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留学机会,并在此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一年之后,乔冠华便拿到哲学博士的学位。

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乔冠华看出了日军的图谋不轨,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在德国的优越生活,不远万里地返回故土。

1940年5月德国和法国正打的水深火热,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当中,德国被马奇诺防线抵抗的不敢上前,此时的法国境内都有着欢快的气氛, 他们坚信,自己伟大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片欣欣向荣等待着自己。

此言一出,全场瞬间哗然。身旁的学者掩饰着自己的嘲笑,准备在三天之后看乔冠华的笑话。

三天之后,法国真的投降了。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军队直奔巴黎而去,法国眼见无力回天只能屈膝投降,而巴黎的上空飘起了德国纳粹的旗帜。

事后,乔冠华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还专门发表了《法国的崩溃》的文章,其文章言辞犀利,用词精准,居然引起了的注意。

当时的乔冠华年仅27岁。

乔冠华知道自己不擅长在前线与敌人厮杀,于是他决定和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的笔杆为枪,打碎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自从他担任《时事晚报》的总编后,他就频繁地发布一些国际热点和支持抗战的文章,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斯大林的大手笔》《斯大林的大手笔》等受人欢迎的文章。

而他凭借着“乔木”这个笔名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这群粉丝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位是他第一任妻子龚澎,另一位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有一次和朋友无意中聊起了乔木,只见突然露出笑容:

1939年乔冠华在廖承志的介绍下正式地加入了中国***,并且后来的三十多年的时光当中与周总理一起共事。

而乔冠华也因此认识到了龚澎,并将她娶为妻子。

1942年秋天,乔冠华只身来到重庆,担任重庆新华日报国际新闻主编,并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挚爱龚澎。

龚澎的父亲是同盟会的建立元老龚镇洲先生,老爷子之前担任过陆军35旅,还因此得到了“铁血将军”的赞誉。而他更是亲自教授爱女龚澎的功课,打造她的爱国理念,主张女儿参加革命。

1936年乔冠华还在德国留学之时,她便悄悄地加入了中国***,因为父亲的身份她没敢告诉他。

但父亲龚镇洲却看出了猫儿腻,他将女儿叫到身前,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遇见乔冠华之前,龚澎便有过一段恋情。 她在1938年遇见了刘文华,并在革命的过程中产生好感,并在彭老总的搭线下走到了一起。

可惜的是刘文华先生意外离世,临走之前他给妻子写下遗书:“我的妻子,我很想你。如果我遇到不测就请你重新嫁人,只要不脱离革命,你就永远对得起我……”

1943年4月,乔冠华因为腹膜炎躺在床上蜷缩着身体翻来覆去,钻心的疼痛让他落泪不止,大声呻吟。

龚澎听到声音后推开大门,眼见他脸色苍白后,龚澎急忙跑到了七星岗,把市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李灏请了过来。

李灏到来后发现乔冠华患上了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必须立马准备手术。他与龚澎赶忙将其抬上担架,送到了市民医院抢救,并让外科主任梁树芳亲自主刀,将乔冠华拯救过来。

周总理闻讯而来,前来看望乔冠华的病情,还专门带上了珍贵的盘尼西林。

周总理看到乔冠华和龚澎之后,觉得两人很是般配,有意撮合之下, 他对龚澎说道:“你可要多去照顾一下乔冠华啊,他最近需要你。”

一来二去之下,乔冠华和龚澎变得逐渐熟悉,他们相互之间也有了爱意,但因为龚澎亡父的缘故,龚澎迟迟不敢说出心声。

但他们的好友冯亦代夫妇早已发现他们暗生情愫,便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甚至请来了周总理亲自说媒。

有一天,乔冠华和龚澎二人来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在忙过事务之后, 周总理突然说道:“你们打算拖到什么时候啊?”

听到此话,龚澎自然懂得周总理的心意,她的小脸瞬间变得通红,害羞之下低下了头颅,像要藏在地缝一般。

此时的乔冠华也很难受,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他只能掏出了衣服里的烟盒,颤颤巍巍地拿起一根香烟,还未等他点火,就注意到周总理的桌子前有着 “请勿吸烟” 的牌子,他只能小心翼翼地将香烟放回自己的口袋。

看到乔冠华的样子如此窘迫,身旁的龚澎也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她对着周总理说着:“人家‘西方人’不抽烟,这情绪也就低迷了啊。”

听到龚澎对乔冠华的调侃,周总理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笑意,他高兴地说道:“我这里啊,是禁止吸烟的,不过我可不禁止结婚,你们商量一下结婚呗。”

在周总理的撮合之下,两人终于在1943年11月正式结婚,由于当时物资困难,两人并没有举办婚礼,十分平静地走到了一起。

此时一个警卫员从外面走来,随身还拿着一个正方形的红色丝绸放到了他们二人的桌上。收到礼物的乔冠华很是开心,连忙将被子打开想要裁剪。

可当他打开的时候却落泪不止,只见被子上有着、、邓颖超等众人的亲笔签名与他们对夫妻二人的美好祝福。

1949年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后,乔冠华和龚澎夫妇受到了重用,甚至在朝鲜战场上亲自与李克农前往朝鲜谈判,为了我国立下了诸多功勋。

然而他的妻子龚澎在10年5月之后,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每日都要拿着一瓶瓶的药粒艰难度日,而乔冠华因为国家事务无法常伴于他,只能在外出后给她带些礼物。

有一次龚澎正在招待多年好友时,突然倒地不起,不能动弹。 看到妻子出事,乔冠华立马将他送到了医院抢救,最终被诊断为脑动脉血管破裂。

得知消息的周总理立马召集了抢救小组,为龚澎做脑颅手术。然而在脑袋中做手术岂是那么简单,最终龚澎还是因为抢救无效宣布病逝。

10年9月29日,年仅56岁的龚澎在医院病逝,乔冠华则坐在病床旁边,紧紧握着亡妻的双手,不能释怀。

乔冠华和龚澎相处了二十多年,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很愉快,而现在妻子病逝,乔冠华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每天下班后,看着龚澎的照片嚎啕大哭,直到深夜。

就在这时一个小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为此带来了余生的欢乐,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章含之。

章含之的母亲名为谈雪卿,曾经是永安公司康克令钢笔专柜台上的销售员,因其外貌出众被称为康克令西施;他的父亲是军阀陈调元之子,他的父母未婚先孕,因为母亲不愿为妾始终没有结婚。

章含之出生之后,他的父亲只愿意支付抚养费,谈雪卿一怒之下想要将章含之送给黄包车车夫抚养。

万幸的是,章士钊出面调解并出手收养了女孩,将她命名为章含之。

1963年12月26日,邀请章士钊等多名好友参加自己的七十大寿,章士钊将自己的养女章含之带了过去。

吃饭的过程中,得知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书,感觉新中国以后还要与欧美国家联系,便对章含之说道:

章含之一听要当的老师,自己的心就砰砰直跳,她忐忑地回应道:“,我哪能当您的老师啊?您才是我们大家的老师啊。”

可并没有放弃,反倒是多次谈及此事。不久之后,章含之便成为了的英语老师,长达半年时间。

11年点名让章含之前往外交部工作,她的顶头上司便是乔冠华,而此时的乔冠华正在 情感 的低谷时期。

11年10月25日,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两阿提案》宣布通过,中国代表团受邀出席。

命令乔冠华担任代表团团长,带领章含之等人前去出席。

出发之前,乔冠华便在外交部召开了代表团成立会议,商议此行的诸多事宜。但章含之却因处理事务耽搁下来,第一天便迟到了。

章含之刚刚来到会议室,乔冠华正在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介绍自己的名字。

正当章含之站立起来,刚要说话时,乔冠华一脸怒气地质问道: “你就是章含之?章行老的女儿?”

章含之看见乔冠华满脸怒气,十分忐忑地说道:“是……是的。”

这时乔冠华大声说道:“就是你扣下了,行老给我的《柳文指要》!”

原来,章含之的父亲让女儿将自己修改的《柳文指要》转交给乔冠华,但当时的章含之初入外交部,害怕因此招来非议,将书本放到自己的办公室当中。

11月12日,中国代表团来到了美国,由于乔冠华的翻译有重要任务,章含之便成为了乔冠华的翻译。

此时的乔冠华正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会谈,但由于章含之是临时调任的,对一些军事基地等方面没有翻译清楚,让会议进程很是缓慢。

由于事情重大,乔冠华当即说道:“你怎么这样都搞不清楚?算了算了,我不要你翻译了,老熊(熊向晖)赶快帮我个忙。”

章含之急忙解释到:“我是被临时调来……”

但乔冠华事务繁忙,不耐烦的说道:“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解释。”

如此一来,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冰点。

此时的章含之也不好受,除了工作中的不顺,她的婚姻也出了问题。章含之的丈夫是北大才子洪军彦,在章含之生下孩子后,洪军彦开始有了外遇。

得知消息后,对她劝解道:“章老师,我要批评你,你太没有出息了!你因为面子,自己不解放自己!你的男人都已经跑了,你为什么不离婚?”

章含之被说得痛哭流涕,在被教育后他便回家与丈夫正式离婚。

生活上没有了负担,章含之在工作上也有了起色。

12年乔冠华与章含之一同出访了巴基斯坦。在会议结束后章含之将会议记录整理下来,要交给乔冠华。

刚一进门,章含之便看到了乔冠华疲惫的一面,此时的他瘫坐在沙发之上。看见章含之,乔冠华突然说道: “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我很是可怜,请你不要生我的气。”

此话说完,乔冠华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在沙发上沉思起来。

久而久之,章含之越来越明白了乔冠华,并与这个相差22岁的男子结婚。

1983年9月乔冠华在离世前询问妻子: “含之,你愿意与我合葬在一起吗?” 还未等妻子回答,乔冠华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乔冠华离开后,章含之独自生活了25年,在此期间,朋友劝她:“你要不要接受另一份感情?”

章含之回答道:“爱是不可以后悔的,我曾经经历过大海,不可能在小溪中游泳了。”

2008年1月26日,章含之对是否合葬一事留下了遗嘱:

章含之的女儿洪晃很是疑惑,不知道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不愿意与乔叔叔合葬。

一直照顾母亲的护士长回答道:“她到另一个世界中,不想再有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

勇气

白求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准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101空降临——一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白求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24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白求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五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学的。

白求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白求“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白求“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白求“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白求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间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

了出来。

白求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

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白求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白求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白求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白求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白求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白求“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白求“哦,当然啦。快!”

白求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白求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

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白求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

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白求“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

有个9岁的美国小姑娘,一天,大人告诉她,上帝创造万物,没想到她却脱口而出:“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中国制造的。”这是飞虎队王牌飞行员迪克·罗西讲述的一个小故事。用它来说明中美两国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然而,经贸关系的加强毕竟刚刚才载入中美关系史册。早在60多年前,两国人民在二战期间共同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友谊之歌。直到今天,特别是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这段深情厚谊仍屡屡被后人忆及,得到了广为传颂。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几百位像罗西一样的美国志愿者,在陈纳德将军(1893-1958)的领导下,组成美国志愿航空队奔赴中国抗日前线,同中国军民并肩战斗。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志愿航空队被并入美国空军,继续在华对日作战。这支驾驶着鲨鱼头形战机的航空队一直以“飞虎队”的威名著称于世。

今年9月,在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整整60年之后,90岁的罗西再次来到中国,同来的还有战友大卫·海沃德等。这虽不是他们战后首次故地重游,两位老战士却依然有感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我对你们的国家充满钦佩之情,”海沃德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激动地说。“你们在各个方面一直都做得很出色,在建设国家方面,在发展经济体制方面,在贸易关系方面,以及在各个时期同美国的友谊方面都表现不俗。”

海沃德表示,今天中国的城市同上世纪40年代相比真可谓是不可同日而语。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大道、现代化的交通系统,都令他赞叹不已。

--------------------------------------------------------------

往事难忘

美国“飞虎队”老兵在武汉黄鹤楼撞响吉祥钟,祈祷世界和平。周国强 摄

罗西是1939年秋参加美国海军,开始接受航空训练的,那时他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机械专业,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他因而未能完成大学学业。1941年,罗西加入飞虎队,来到中国。

海沃德介绍说,日军袭击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之后,美国举国上下抗议声响成一片,很显然,几乎每个身强体健的美国人都会被征召入伍。他说,人们都将其视作一次机遇,因为志愿参军既能为国效力,又可以学到新本领。

“对我来说,我一直想学开飞机,所以当时我对自己说,这是个学开飞机的好机会,”他回忆道。“我觉得出国去中缅印地区肯定会是一段惊险的经历,后来证明确实如此。”

罗西补充说:“当我们知道我们要帮助中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我们都为此感到自豪。”

当时的客观条件极其有限,但美国志愿者同中国军民密切合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当时飞虎队的飞机是中型战斗机,一般只能飞行六七个小时,作战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另外,飞虎队的战机也无法像今天的飞机那样在云层之上飞行。

海沃德说,恶劣的天气条件和落后的导航系统使飞虎队损失了不少飞机。飞机失事之前,机组人员不得不弃机跳伞,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依赖当地的中国人才能重返基地。“上帝保佑,许多美国战士在中国人的帮助下返回了基地。”他说。

“那些日子里,我们非常非常依赖中国人民,”海沃德坦言。“他们为我们建机场,为我们提供食物,替我们守卫飞机。他们还专为我们开了一些小饭馆和裁缝店。”

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左)同飞虎队员们在中国昆明机场。新华

他说,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人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中国网络”的空袭预警系统。该系统由大量人员、无线电设备、电话、电报线路等组成,向美国航空队提供至关重要的情报。

美国航空队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罗西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昆明、桂林的年轻人用鲜花、柑橘向他们表示谢意的情景。“那些事情你怎么都忘不了,它们会让你更加热爱中国人民,”罗西说。

海沃德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飞虎队当年所取得的一次胜利。1944年4月,海沃德所在的中队得到情报,日军已在泰国清迈集结了大量战机,意欲空袭昆明。上级命令他们中队立即飞往清迈,在日机起飞之前,将其摧毁。据估计,日军对昆明的空袭一旦得逞,将会造成巨大伤亡和损失。这一次,飞虎队员们超常飞行了10个小时,成功得在清迈机场炸毁了日本飞机,粉碎了日军空袭昆明的,而“飞虎队”仅仅损失了一架战机。“我们使昆明免遭空袭,大家都觉得给中国人民帮了大忙,”海沃德说。

除了直接同日本空军作战之外,飞虎队还参与了空运军用物资的行动。空运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穿梭在海拔3000到6000米的山峰之间,因而被称为“驼峰航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艰险的一条航线。尽管如此,罗西到战争结束为止,至少在此航线上飞行了735次。

罗西回忆说,陈纳德将军离开重庆的时候,为他送行的当地群众人山人海,汽车无法开动,竟然被周围的人们一直推到机场。“这表明了他们的感激之情,”他说。“我想陈纳德将军生前从未忘记那一天,我们也不会忘记。”

--------------------------------------------------------------

铭记教训

二战结束后,罗西在加利福尼亚创立了一家名叫“飞虎航线”的货运航空公司,他在这家公司当了25年的飞行员。罗西现任美国飞虎协会,是美国王牌飞行员协会会员。

海沃德则选择了另一种职业生涯。战后他进入一所很有名的工科大学学习石油工程,并取得硕士学位,退休前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回首往事,海沃德由衷地渴望世界和平,呼吁各国之间应友好相处。他说,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一大教训就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各国人民应该,也完全可能彼此友好。“据我观察,中国人一般都是很友好的,我们也愿意对你们以朋友相待,”他说。“双方都明白,和平相处当然要比反其反面要好得多。”

海沃德指出,美中两国在二战时期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独霸西太平洋地区的贸易,不允许任何其他国家参与。

“他们需要石油、纤维等,为得到这些不惜发动战争,尽管日本国内有些人也知道战争是不可能获胜的。美国当时有着巨大的工业潜力,我们最终战胜了他们,”他说。

海沃德同时表示,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明智,懂得如何通过贸易关系和人员互访来避免战争的爆发。

海沃德有3个儿子,4个孙子孙女。老人很乐于同亲人们分享自己在战争期间的种种经历。他告诉记者,2000年来中国的时候,他带上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那次中国之行令他非常满意,他的子孙们在中国过得也很愉快。

“我经常向他们讲起我那时的亲生经历和我从战友们那里听说的事情,”海沃德说。

此外,作为第22轰炸机中队协会的财务秘书,海沃德搜集了许多协会会员们提供的飞虎队故事,并出版了书籍和录像带。

满怀着对中美历史友谊的珍视之情,海沃德驳斥了关于当前中美关系的负面论调。“我感觉不到任何敌视,感觉不到任何关切。两国都是经济强国,发展态势都很好,”他最后说。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友谊延续下去,我们同中国人是多年知交。我们又是贸易伙伴,同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贸易是件重要的事情。”

-------------------------------------------------------------